廖肇弘:走出微课的误区

2015-12-21

前言


近来,微课在中国的火热程度已经无须多言,各种创新应用,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生机盎然。


对于微课近期如此疯狂的现象,对于整个教育互联网的市场普及和观念推广,那是一件大好事;但在近乎疯狂炒作的过程中,是不是真能发挥实质的学习成效,那就很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了。


我前阵子曾写过“有所微有所不微 - 企业微课的八字精髓”、“很多国内微课就是个短视频,还达不到课程层次”几篇文章,点阅和转载都挺高,也陆续收到了读者好多 Email 来信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这些文章,应该可以大致上了解我对目前微课发展现况的一些看法。


最近,我陆续飞到北京参加了好几场论坛,也参与了几次“万人直播”和不少微信群的“微分享”活动,对于微课又有了一些新体会,今天就和各位再聊一聊我对微课的一些个人浅见吧 !


对于微课的几点误解


一、 微课一定是短视频


当然不是。虽然目前视频形式的线上教学是教材制作的主流,但不代表微课就是制作一个轻薄短小的教学短视频。我之前在“很多国内微课就是个短视频,还达不到课程层次”这篇文章中已经大致谈过,今天再跟各位补充一下更新的观点。


先不谈知识点的呈现技巧,微课的视频不要超过 6 分钟 (MIT 的说法) 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过,就我最近参加好几次微信群的“微分享”活动,其实透过语音,也可以很好的将某些知识内容传递出去,如果能再加上一些 PPT 图片、文字说明,其实知识含量就可以非常丰富,学习活动一样可以很精采。所以说,微课,不一定需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二、 微课就是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微课一派,不就是图个“快”吗?其实,我越来越体认到,微课的价值,其实不是“快”,而是“久”。


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我告诉各位,目前市面上的微课,我看过的数量应该算是颇多的;但是很抱歉,大部分的质量,那算是颇低的了。或许,有很多的微课幷没有什么长久经营的打算,可能只是要参加一项比赛的作品,或是自己练习制作微课过程中的半成品而已。没错,从课程制作的角度来看,用一些快速制作教材的工具,很快就可以制作出一门微课 (),但要认认真真、长长久久,坚持在某个领域不断制作出精彩的微课内容(),那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再看看学习者吧,看一门微课,3-5 分钟搞定,又是碎片化、又是移动化,多么人性化呀 ! 不过我要请问大家的是,究竟有多少学习者每天固定时间都会花这 3~5 分钟,拿着手机,不会被其他更有趣的游戏或是朋友圈的信息引诱,坚持不间断的自主学习?答案显然是很悲观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抵抗人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学习者,每天坚持 3~5 分钟 (),学习一项知识或技能 (例如背 10 个英文单字),如果能持之以恒个 1~2 (),那他应该已经累积了 3000~6000个英文单字的知识,学习成效应该是非常显着的。


其实我有时很纳闷,每次参加活动,一直不断听到很多人赞扬或标榜“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但怎么在真实世界中,别说十年,大部分的人连十分钟都觉得太漫长了呢?


所以我认为,微课的“快”不是重点,“久”才能发挥其核心价值。


三、 微课等于微学习


说实话,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微课,很少能做到学习活动及互动。大部份以视频呈现的微课,只有“学”但却没有“习”。千万别小看这个“习”,它是知识或技能是否真正内化到学习者脑海的重要过程。预习、复习、练习,现在的微课,有多少能做到这些“习”的层次?在还没有做好之前,还是先别自称为“微学习”吧 !


此外,除了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这些大家都知道的所谓“互动”之外,我个人提出一个比较新的观点 : 我认为,一个人的真正学习,更必须有深度的“自我互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大家都听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思故我在”吧?基本上,没有经过学习者自我反思的学习过程,是无效的,而这些过程,真的都需要时间。我们传统的填鸭教育,只注重背诵和解题技巧,就是最典型的失败代表。我曾听过有人分享:“我们的微课,马上学,学完马上考,通过率高,链结绩效,立即见效。”当时,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到卖膏药的摊位了。


说穿了,这所谓的“自我互动”,其实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对话,很像是一种咀嚼、一种品味、一种消化、一种沉淀。很多微课一直强调快速学习,也就是很快让学习者将课程内容一口吞食完毕,希望现学现卖,立即见效。但你想想,如果你每天都是囫囵吞枣地快速将食物吞食下肚,从没有机会品味过食物的滋味,也没有好好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怎么能享受或体验到美食是人生精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四、 微课可以让学习者快速学会?


相信大家都听过 10,000 小时才能成为专家的理论。简单算一算,如果每天花 10分钟上微课,如果一年有 360 天都上一门微课,那么就有 3,600 分钟,也就是 60小时。换句话说,要达到 10,000 小时成为专家的目标,恭喜你,持续上这门微课,大概只需要 166.67年而已。


所以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这么天真: 妄想透过一门微课,学会且学透一件事。


但如果微课微有办法让人学会且学透一件事,那还需要微课干嘛呢?当然还是需要的,因为微课可以作为非常好的一种支持学习主轴行为的辅助学习模式---

-

呃…我知道听来好像有点绕舌,换个方式解释好了 : 如果在我们实际上参与实体课或是慕课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可能你就是在看一本书,在这好几天甚至好几周的期间,会有一些主要的学习活动在进行,例如你会听听课、会参加讨论、会交交作业… 等等等等。如果此时你也对于同样的一个主题,也参与了一门微课,就可以将其视为学习资源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方便地学习,也可以触类旁通,扩大自己学习的视野。所以慕课或实体课,就好像学习过程中的航空母舰,而微课,则可以当成是整个舰队中的驱逐舰或是侦防舰的角色,灵活调度,相互支援,但前提是要确保两者的目标与方向是一致的,否则只是造成学习者更混乱的状态而已。


五、 微课一定是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人人朗朗上口,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了。的确,这是微课最方便的优点,却也成为微课最致命的缺点 – 高度碎片化,难成体系化。


我个人认为,单一的微课,对学习上的效益幷不大,但只要能引起学习者对于学习主题的兴趣和热情,想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相关的知识,那么这门微课就有它的价值和贡献。例如前一阵子的“十三五神曲”,虽然不是微课,但很有参考价值。如果大家的微课都长成这样子,那还怕学习者没兴趣吗?但看完视频,你觉得老外真的懂什么是十三五吗?当然还是不懂,但如果能因此引起学习者想要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那就算是成功了。


我认为,所谓的“碎片化学习”,一个维度是指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另一个微度则是指学习知识的碎片化。从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来看,微课一般做为“非正式化学习”是相当不错的,反正让学习者有空就看一看,弥补一些空闲时间,听来应该是不错的 idea


不过如果能将微课更进一步做到“非正式学习的正式化 (Formalizing Informal Learning)”,那恭喜你,这已经是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趋势。所谓微课“非正式学习的正式化”就是将没有组织的“碎片化学习”,透过有系统有纪律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弹性自主、灵活运用”的学习方式。例如锁定每天的某个时段,推送知识内容 (视频、文章、PPT、或是语音…等等),空档时段,大家可以自由留言分享心得,另一个固定时段,专家上来点评或分享,又某一个固定时段,老师可以进来点评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偶尔传送一下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等等。


咦?这听来不就像是经营一个微信公众号的玩法吗?是的,我最近开始玩微信公众号 (工商服务一下,公众号 ID : johnliaotaiwan,欢迎多多关注),越来越觉得经营微课可以就像是经营一个公众号一样,内容为王,要想尽办法让粉丝记住你,想尽办法黏住粉丝,想尽办法与粉丝互动。看来,微课不是只有制作视频课件,还有运营啊?是的,请把刚刚的“粉丝”两个字换成“学习者”,你的微课,就应该像微信公众号一样的运营,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据我观察,中国大陆应该是目前全世界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地方,智能手机的各种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微信无所不在,更让微课成为最为活跃的一种学习模式。而这一股市场成长的动能,我认为还会持续加温一段时间,大家目前还沉浸在一种期待和兴奋的氛,但降温的转折点,就在大家体验过了若干微课后,发现好像也就这么回事儿,就会开始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微课,或许今天在文中跟各位谈的这些内容,才会再度被提起。


如果你问我,那微课还能有什么新把戏呢?我会告诉你,AR/VR虚拟现实/扩增现实、LBS地理定位、Siri模式人工智能、Micraft社群游戏式微课、智能手环式个人学习感测与学习履历……还有好多好多好多,都是未来微课可能结合的有趣方向。不过,现在谈肯定太早了,时候到了,我们肯定会再见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