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0
3月27日,北京、上海、成都、浙江等地的教育局长、校长及专家学者齐聚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共同探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如何破局,如何构建新的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与社会的办学自主权。
“只有政府转变了职能,简政放权,真正落实学校的自主权,才能出现高水平的教育成果。”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发言中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要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公办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表示,教育体制改革基本的思路和方向就是管、办、评分离。21世纪教育最深刻的变化,是教育权利的转换,由原来的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塑造人,转变成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学习、自我塑造。
在“开放配置教育要素资源”的问题上,目前,中国教育预算的依据是公办学校教师数和学生数,王烽认为,教育预算的依据应该是年龄人口。“年龄人口有什么样的教育需求?政府财政又能满足多少?满足不了的由谁来提供?按照这种思路下去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政府提供不了的,就要打破公办和民办,甚至营利和非营利的限制,让社会来投入。”
正如“十三五”规划中的描述,“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制定发布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推行特许经营、定向委托、战略合作、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
此外,王烽表示,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点,还应该建立开放的公共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体制内外教师资源配置不一的局面,采取岗位聘任制。
我们注意到,在众多发言中,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强调“自主权”,公办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政府简政放权,民办学校的自主权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以及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配置权。
此外,社会参与也是专家们重点强调的改革关键点。然而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到教育发展大计之中,还需要法律的规范,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例如成都政府向社会购买教育服务,温州政府向民办教育机构拨发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