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使用科技工具学习之前,老师需要考虑这10个问题

2016-04-27

自从各种平板电脑、Chromebooks 和智能手机成为课堂上的必备硬件,对产品开发者来说,最能吸引眼球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把产品设计得 “炫酷”。不可否认,这样做可以增加下载量,但长远来看却不奏效。Edsurge 认为,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培训师,在决定下载、安装或者购买一个 App 时,应该考虑以下十个终极问题:

把教育学放在首位

1. 我们想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

在考虑 “要把科技融入教育” 这个问题前,需要先想明白另一个问题:基于不同的成长经历,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样的知识?某个 App 是否会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吗?或者 App 内一些花里胡哨的内容会削减产品的价值?App 内有丰富的音乐和图片固然是好事,但最理想的结果是有选择地使用它们。

2. 当学生在使用一款产品时,会不会提高某项技能?

现阶段已经有足够成熟的技术帮助学生在 App 是施展一技之长,他们可以在 App 内创作一些看起来专业的 PPT、或者制作几分钟的教学视频、音频,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都有可能带给学生成就感。但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完成一个 Project 之前,学生有没有经过调查、阅读、分析、设计这一系列过程?所以在选择一个 App 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整合分析、沟通等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

3. 学生到底会成为一款产品的 “消费者” 还是 “创造者”?

根据 2015 年第三季度的调查,美国有 92% 以上的成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有接触智能手机的机会。线上资源和便捷的沟通在促进商业发展,也在改变着学术界。既然学生能够在线学习、分享成果,也很容易被暴利的网络游戏所吸引。所以,老师需要选择的 App,一定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而不是那些轻易就吸引学生成为用户的。

4. 我的学生需要什么?这个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吗?

许多智能设备都有工具类的辅助内容:比如在线词典、文本翻译,但这些产品的功能是否只局限于此?一个有用的产品,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追踪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学生的真正所需,这样才能实现产品和用户的双赢。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选择产品

5. 是否有比这个产品更有效的同类型产品?

一定要避免那些 “看起来很酷的产品”。老师应该选择的 App,最好直接以学生的就业规划为导向,产品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一个建议:当你在 iTunes 或者 Google Play 中搜索某个产品时,应该同时关注系统给出的其它选项,通过用户的购买情况判断产品优劣。

6. 是否存在同类型、或者更有效的产品,而且价格更低?

另一个发现优质 App 的方式就是使用 Apps Gone Free,以便即时收到每日限时免费的产品。充分利用 Apps Gone Free 的有效方法,就是下载并储备同类型的其它产品,把功能相近的产品分类。同时,老师也可以在 Personal Learning Network 上和同行交流、互通有无。

7. 我的手机上是否已经安装了同类型产品?

验证某款 App 是否真的行之有效,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它的竞品入手。(如果能迅速找到竞品列表会更快捷)同上,老师能做到的,就是和行业内人士多交流,通过了解产品细节提出专业意见。

把目标锁定在可控范围内

8. 这款 App 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技术?

在使用一款 App 前,老师需要确定产品本身是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匹配。比如说,市面上有很多专为记数学公式开发的 “闪记卡”,但大多数老师更需要的是灵活应用型产品,能够通过公式帮助学生解题、真正理解知识点。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应该 “回归传统”,多研究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案例,多向同行请教。

9. 如果通过一款产品影响更多的人?

所有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最大化地从一款产品中受益,所以一旦从前面的 8 个步骤中得到肯定答案,老师应该把这款产品推而广之,惠及更多学生。使用者越多,越能在使用过程中探讨交流,寻找使用产品的最佳路径。

10. 是否需要和产品研发人员谈谈?

老师应该多和开发者团队保持沟通,共同促进产品完善。一般来说,可以在 Twitter(当然这个不适用国内) 或者产品官方网站中找到联系方式。一旦和用户建立稳定联系,开发者就能立刻得到反馈,即时修复 Bug、更新产品。

总的来说,在选择教学辅助产品时,老师应该更有针对性、直击要害,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大多数人手机里的 App 都不常打开,反复使用的产品一定是直接有益学习成果的,所以以上 10 个问题可能将成为解决困惑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