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
昨日,教育部对外发布了 《 2016 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今年 6 月 28 日至 7 月 5 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国家督学、教育部相关司局和专家组成 4 个督导组,在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青海、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导。此次发布的报告是督导组对今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状况的调研结果。
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状况,报告给出了“ 23 个省已基本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5 个省全面或基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信息化教学应用基本普及,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的评价。
基本状况:网络环境大幅改善
在网络建设和教学资源普及方面,中小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
“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 2016 年 6 月,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为 87.5%,较 2014 年提高了 5.3 个百分点。其中,带宽在 10M 以上的学校比例为 64.3%,较 2014 年提高了 23.3 个百分点。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份已全面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全国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 56.6% ,较 2014 年提高了 17.4 个百分点。浙江、新疆等地已将“校校通”列入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广东等多地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 PPP 、BOT 等多种模式解决中小学“校校通”问题。
2016 年全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情况
2016 年全国各省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比例
教学点基本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国 6.4 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到位和资源配送、教学应用基本到位。其中,2.5 万个教学点接通了互联网,其余教学点则可以卫星接收等方式接收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点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6.4 万套; 34.5 万名教学点教师接受全员专项培训,具备了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72% 的教师已运用相关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已得到基本普及: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广泛开展:从 2014 年 10 月活动启动至 2015 年 9 月底,全国已有 562 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共计晒课 302 万堂。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甘肃、浙江、河北、江苏、重庆等 10 省(市)参与人数在 20 万以上,各地推荐省级“优课”4.8 万堂,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三个课堂”等信息化应用模式逐步深入:各省结合实际,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创新建设与应用,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湖南、湖北等省通过“专递课堂”等模式,以“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等课堂结对形式,使教学点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安徽省扩大在线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已覆盖 59 个县(区)的 1986 个教学点,惠及全省 20 多万名偏远地区孩子,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因缺少师资不能完全开设“小五科”课程的难题。内蒙古从 2015 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在学校间开展同频互动教学和教研,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升:截至 2016 年 6 月,全国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比例为 73.9%,为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普遍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按照“自治区抓重点,市县保全员,学校重应用”的培训体系分级推进。天津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通过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天津市基础教育教研网络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 74596 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92%。
《报告》还表示,随着信息化设施的普及,全国各地开始涌现新型的教育模式: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逐步普及并深入:各地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应用,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已突破 6300 万个。江苏省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互助教学、网络教研、个人进修、自主学习和共享资源等活动;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从空白分别提高到 96.0% 和 77.9%,并在学生空间增加个人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随时记录成长历程;浙江省组织建成 1000 个教师特色空间,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模式,引领和推动空间的规模化、常态化和深度应用。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各地探索形成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浙江省形成了杭州智慧教育“融创”学习共同体、宁波“空中课堂”、温州创客教育、镇海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等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机制创新典型案例。江苏省形成了南京的“新三基”教育、无锡感知课堂、苏州未来教室、南通智慧教育、泰州“泰微课”、扬州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等典型案例。黑龙江省形成了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导向式”教学模式、七台河第九中学立足课改的非常“6+e”教和学基本范式等典型案例。
在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提出了 4 点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亟待提升:绝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不高,仍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由于缺少教研的专业引领,教师普遍难于找到深化应用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尽管信息技术设备较先进,但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过程中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省份间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比例差距较大。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建设在省域内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欠发达地区、边远城区建设水平低,中心城区建设水平高;重点学校建设水平高,资源丰富,而普通学校,农村学校设备缺乏,资源匮乏,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2016 年东中西部地区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比例情况
统筹推进机制仍需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了解不全面,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仍显不足,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仍未落实;
信息化的有效运行维护亟需加以保障: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新增信息化设备的运维成本较高,给学校经费支出带来压力。由于缺乏有效运维,学校设备故障和受损频发,难以为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提供有效支撑。目前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仍多为项目或专项经费,用于设备运维、更新升级、网络资费、教师培训、资源选购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费用缺乏固定、长期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