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1
在7月11日中国互联网大会教育论坛上,好未来联合创始人白云峰分享了三个故事体现科技对教育进步的推动和好未来的未来教育领域的探索方向。
就像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人类的认知不停地被颠覆。在白云峰心里,教育的发展史也是如此,而如今也正好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变革节点——个性化学习。
白云峰曾经读过一则关于四个藏族家庭朝圣的故事《冈仁波齐》,这个故事令他的内心产生共鸣。“生在路上死也在路上。”是所有怀着虔诚的心去朝拜的人的信仰。坚持初心、坚持信仰是很重要的,这是人类精神的洗礼。
有一本书曾在社会引起过轩然大波,叫《未来简史》,它讲述了人类演变历史。这本书在最后一个章节的结尾处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听信于什么?由此我的思考是,对于教育的人来讲,到底什么是要被坚守的、什么是要被改变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僭越是在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天主教廷认为,它违背圣经理论。可是日心说最终还是替代了地心说。
200年前的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物种起源》再次颠覆了人类狂妄的认知,是对自我认知的改变:我们不是地球主宰,和其它物种有共同祖先 ,也有相似性和共性。全球的物种基因组合有3万多种,不同物种之间只是演化程度不同、基因突变的原因而已。
“我不确认、我不相信,这里面的逻辑是完全符合人类历史进程的。这样的思考方式也引起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
对于教育,人类的认知边界到底在哪?我们到底该相信谁?人文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由的,人类发明了上帝。数据主义认为:生物不过也只是个算法而已。这两种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呢?
举例来讲,在目前国内的K12基础教育体制中,周一至周五的班组是不是不够科学?
国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12年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中班组的教育形式产生于1840年工业革命之后,这样一个承载着青少年成长的主体环境究竟是否科学?班组的其实是技师的培养方式,是一种刷机模式。
在今天,公立校的体制中无论学生的智商、资质、喜好如何,即使在国内最好的公立校,老师都会布置一样的作业。这真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吗?中国教育真的应该是批量标准化培养吗?
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问题。过去,将北上广优秀老师送到偏远山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均衡的问题。今天,教育+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需双方的连接问题。,但是目前,国内优质教师在线上教学时,时间上没有实现成倍增加,也没能放大产能。
二、教育资源个性化问题。在国内40人的班组课堂中,学生作业都是一样的。由于学生的喜好、掌握的程度都不同,这显然是不尊重人性的。
白云峰表示,教育+互联网已经过去,教育+ AI才是未来的希望。
在商业数据方面,好未来将主要通过AI节约人力物力,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效率。AI将帮助好未来在学习场景的交互过程中,为优质教学资源赋能。白云峰表示,“好未来每年放出去7000分简历,招1000名老师,进行师资培训,这个过程很辛苦,可是无法完全通过互联网解决优质教学内容稀缺的问题。”在内容数据方面,好未来将从数据和算法进行挖掘、打造知识图谱。在过程数据方面,好未来将通过语义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情感识别、手势识别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供求端的优质教育资源赋能的问题。
最后,白云峰对未来的教育行业发展方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可以通过产品的积累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并且利用各自的优势去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