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4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成为其重要应用场景。把人工智能和教育结合起来,将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眼中的人工智能和教育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7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求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在人工智能发展飞速背景下,教育领域也成为其重要应用场景。比如科大讯飞在教育领域,从普通话口语评测技术切入布局,由点及面,最终扩张到智慧教育体系。
据科大讯飞2016年年报所示,科大讯飞将主营业务分为6种,其中仅教育1种营收占比就超30%。科大讯飞的教育板块在其事业群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近日,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就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等系列问题,与蓝鲸教育与进行了初步交流。
吴晓如表示:“我并不认同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但我觉得人工智能可以在教育领域大有所为。”
他认为,不论是英语口语测试,还是优质课件匹配、排课系统智能化等,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对接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以下为吴晓如口述,蓝鲸教育编辑整理。
我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人工智能并不像互联网,它本身具有强技术属性,具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但是中国懂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却不多。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很多企业喜欢炒作,一旦发现某个事物“热”,就会有许多人跳进去。
另一方面,教育是需要较长时间来对其进行深度理解的。因为教育并不像互联网软件,只要使用就会起作用,教育必须深度融入到教学行为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把人工智能和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工智能在教育部分细分领域的应用已经存在。在ToB应用中的英语口语考试,就是通过机器在后台对试卷进行评阅。如果没有人工智能,仅凭借人工的情况下,口语考试在组织和效率方面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同样,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以优质课件为例,以前的优质课件是少数出版社需要做的工作,但是现在,优质课件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产生。人工智能的语音转写技术,能够实时将老师讲课内容转换成文字,准确率达到95%以上,以前一段五分钟的课件必须从头看到尾,但是现在,通过将语音转换成文字,任何一个片段都可以检索,老师可以随时在PPT上找到和自己课堂相匹配的文字。优质课件的匹配和使用,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
我认为,不能狭义地理解人工智能和教学之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它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助手”。
对老师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工作效率,如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等工作;对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实现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老师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做了同样的作业,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让知识点掌握好的学生,分配的题目难一些,反之则容易一些。这种分层的做法,人工智能做得会比老师更精准高效。
把人工智能架构在教育的主流场景中,从辅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行为观念着手,同样也要从中国教育的一些重要需求着手,如走班排课。随着新高考的推行,走班制成为新的教学模式,面对多样的选课需求,如何合理排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老师排课往往需要几周时间,还不能保证让学生都满意。现在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排课,学生只需提交自己的课程选择,系统可以结合课程、教室、师资进行快速的排课,极大提高效率与学生满意度,这就是人工智能在教和学方面的重大的改革。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对接已经非常深入,否则如人大附中等全国重点学校不会把试点放到校方的重视高度。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学校的某些教育活动才可能开始。即使在人工智能没有特别发达的时候,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会用到。
人工智能在一些细分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进入深水期。
目前来看,一方面是教辅教培行业对教育颇为了解,但对技术方面有些欠缺。另一方面是传统互联网行业进行大胆创新的尝试,但对教育行业的理解未必透彻。教育是一个慢慢深入的过程,不仅是进入教育行业时间较短的企业难以理解里面深度的问题,有些重点高中在应对国家教学改革时也有一定的困惑。
7月17日,我们与人大附中就新高考改革等方面的讨论和分享,希望各大名校把自己现有的面向大改革的举措与行业专家、其他学校等进行分享,以便更好地落实教育改革目标。
此外,我认为,学科建设、校本资源的建设不是一个学校可以完成的,现在我们希望与各个学校进行合作,以信息化为纽带,结合学校的优质资源、办学理念等,把教育做得更好更深。
做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落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过程,虽然学校教学在这方面会面临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一旦改革开始,就必须顺应形势往下走。
另一方面是要改变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第一步要做的还是要提升老师的效率,降低老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环节的强度,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用新的技术手段做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