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被中国教育盘出包浆的家长!” —中国学生家长的教育困惑(2019.1.21)

2019-01-21

2017至2018年,中国教育改革政策频出,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前所未有。城头变幻大王旗,各种立场各种观点交锋碰撞,热闹异常,颇有春秋争鸣、民国放言之风。


但在热闹的背后,却有一种隐隐的无奈和愤懑在一个群体中持续发酵,他们就是中国教育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被施加者——学生家长


“我们是被中国教育盘出包浆的家长”——一位学生家长的无奈之语道出了这一群体的困惑心态。



家长困惑之———高考录取率的认知差异——这才是家长心中的大学

老炮儿常常会说一句话——“未来考不上大学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的确,从近些年高考录取的一些数据来看,似乎也在验证着这种趋势。


201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940万,高考录取率为82.1%,应该说录取率还是相当高的。但是在家长眼中,“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叫大学”,在他们的认知中,已经早早剔除了普通高校,只剩下了985、211这一级别的高校,而这一级别高校的录取率却是极低的,基本都在个位数上徘徊。

学业测评 提分测评


其实,家长群体的这种认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专业发展、企业用工、薪酬水平、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都远远高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最近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某公司的裁员信息更是将高校毕业生的等级差异推向了极致。

期中测评 期末测评


老炮儿观点:中国的高考在相当长的阶段里,仍然具有强选拔性的属性。中国学生的未来社会层级晋升仍会以高校等级为进入门槛,期盼子女考名校而步入社会顶层仍是中国家长的根本诉求。高考对中国教育的杠杆性依旧强横无比,一切离开或背离高考元素而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是脱离中国教育国情的。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居于龙头地位”,同时要充分考量家长群体的诉求。



家长困惑之二——招生似在眼前却在天边——平民百姓的裸分命数

近些年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断扩大,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更是已经占据绝对比例,想凭借裸分上清华北大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


老炮儿一直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必将成为高考招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实际上自主招生在实际运作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使其在落地实施中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


首先是其主观判断的非标准性造成选拔的非权威效应。这些年很多院校自主招生题目被广泛传播吐槽,很多题目里的素养逻辑判断令人匪夷所思,评判标准信服度差,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是推荐环节、材料提供以及最终审核评判赋分诸多环节存在极为普遍的造假和暗箱操作,指定校的名额制也备受争议。在社会整体道德诚信体系尚未完善之际,腐败正在摧毁自主招生体系。年初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严控自招名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主招生面临的严重信誉危机。


第三,鉴于自招比例紧俏以及考察维度的诸多因素,平民百姓的子女基本与自招无缘。据非官方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历年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基本来自官员和富裕家庭,“寒门难出人才”之说并非空谷来凤。


老炮儿观点:自主并非无规矩,高考逐步定位于资格化考试属性,自主招生则定位于选拔化考试属性,这是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监管体系,高校自主招生体系很难获得社会公信认可,一个天然拒绝平民子女的体系注定要做根本性的改革。就目前中国教育国情而言,分数仍然是大部分家长认为最公平的衡量标准。



家长困惑之三——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平衡之困——成绩还是硬道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对冤家一直纠缠不休,在理论层面上可以说素质教育完胜,但在家长层面上,应试教育依旧甩了素质教育几条街。


随着对教培机构的强力整顿以及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家长在如何平衡二者的投入上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首先,在选拔机制仍然强势的环境下,学科分数仍是不可撼动的衡量标准,学科学习仍然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性任务,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以及投入强力而持久。


其次,学生综合实践等纳入到中考分数的政策定位不错,但大部分地区综合实践课程品质不够,条件不够,执行起来走过场,家长和学生根本就不是凭兴趣参加,失去了这一政策的初衷。


第三园内素质教育资源不足,项目单一,师资匮乏,个性化素质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而且中高考特长加分均被取消,学生和家长对这种集成制的低水准的素质教育没有趋同感和动力支持。“课后三点半”管理迄今未能出现一种被认可的典范解决模式。


第四素质教育成本过高,远超学科教育,家长负担叠加。


老炮儿观点:学生要升学,升学要考试,中产阶层似乎想得会多一些,平民家庭却只能拼学习,对这个广大的家长群体而言,成绩是他们无奈面对的刚需。教育政策制定者的采信不能只局限在一二线城市,要充分考虑广大平民阶层家庭的教育诉求。



家长困惑之四——减负看起来很美却很无奈——减负!减负!减甚鸟负?!

九部委下发教育减负30条,引得众说纷纭。


老炮儿为此专门与部分公立校校长、教师、机构、家长、学生做了电话沟通或者面谈,得到的反馈竟然是与梁山黑旋风的“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样难以消解的情绪块垒,着实让老炮儿有些吃惊。


其实不能埋怨人们有这种情绪,减负的确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1951年至今,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从来就没有被真正落实过。对于减负,每一个相关群体都有着别人难以同化的视角和立场。


政府如是说:减负我们是认真的。


家长如是说:减负!减负!减甚鸟负?!我们不信。


有一位家长的亲身经历:几年前他的女儿即将要小升初,正赶上禁奥,他便让自己的女儿停了奥数学习。结果重点中学录取时却依然暗中参考了奥数成绩,女儿最终被重点中学拒之门外,被一所普通中学录取,女儿性情大变,很长一段时间都调整不过来,家长后悔莫及。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当中产阶级还在苦心推娃,有钱人即将赢在受精卵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执念。


有人说,房子和子女教育是中国人的恒久话题。所以,在政策和资源都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对中国家长而言,减负是个遥远的话题


老炮儿观点:基于时间、空间、财力等维度的减负不是真正的减负,充分利用教育测量工具做好学情诊断,提高学习效能,减负不减效,这才是精准的减负,才是契合中国家长需求的。



中国家长还有很多话要对中国教育说,比如教育惩戒问题、教师问题等等。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广泛调研,充分采信,不能只站在理想的高度上去设计看起来完美的改革政策。


老炮儿迷惑不解的是——什么时候学校竟然不敢大讲刻苦学习了?什么时候教师竟然不敢严格管理学生了?什么时候学科学习竟然做了配角?什么时候国家竟然禁止了一门叫做“奥数”的学科?


中国教育需要沉稳持久的政策体系,只有这样,广大的中国家长才不会手足无措,才不会焦灼无奈,才不会发出“我们被中国教育盘了!”这样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