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老炮开讲】教育科技在教育产品逻辑链条中的定位(2019.7.22)

2019-07-22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满足个体人的所有需求。因此人们对教育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所有时代的教育生态无非是尽量以“最大公约数”的形式来呈现一种最普适的模式共识,然后人们就把这种模式共识称之为教育规律亦或教育常识。


教育产品必须是教育常识下的产物,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是有了似乎无所不能的教育科技的炫目加持,它依然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这个独特的领域中,科技永远是配角。“智能机器时代,人再变成机器已经没有意义。教育应当让人成为人,更加成为人。”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赵勇在第三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说的这句话极为精准地点出了智能时代教育应有的核心坚守。

智慧作业



那么日新月异的教育科技在当前教育产品逻辑链条中到底是个什么定位呢?


颠覆说——此种观点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甚嚣尘上却别有用心的聒噪。技术造成的教育场景变化也仅仅停留在场景层面上,并未对教育的核心规律和教育产品逻辑链条做任何实质性的改变,颠覆从何谈起?


工具说——经历了技术夸大的几番浮躁之后,此种观点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广泛共识。技术逻辑不能替代教育逻辑,教育逻辑是统治性逻辑,技术是教育产品链条的服务者和优化者,这才是教育科技在教育中的功能性应用定位。


仅从狭义的学科教育而言,教育产品的逻辑链条是和教学环节形成高度对应的,完整的教学环节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即“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和“考试”。而教育科技的着力点也恰恰应该与此一一匹配,从而用科技手段和系统工具实现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优化和增效。

智慧作业


教育科技在教师“备课”环节中赋能的重点应该是“学情诊断”。在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工业化班组课体制中,利用学习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而不是模糊的,同时兼顾整体和个体的学情数据和判断,对教师的针对性授课具有极大的有效帮助。而在教育科技未介入之前,这对于教师是个难以想象的繁冗工程,这就是教育科技对教师的功德。


教育科技在教师“授课”环节中赋能的重点是“资料索引”和“模式创新”。在能力培养模式下,开放性课堂大行其道,教师旁征博引、拓展教学、多媒体授课、远程授课、知识迁移等诸多教学手段和目的均可借助教育科技而达成,使教学效率及教学丰富性得以更好地实现。

智慧作业


教育科技在“作业”环节中赋能的重点应该是“个性化智慧作业”。我国现行的工业范式班组课授课模式似乎是源于苏联,随着学生基数的不断增大,大额班容量严重影响了“因材施教”理念的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作业几乎无法达成。基于学习大数据技术,可以在现行的班课模式下智慧生成个性化作业,并能有效地实现学生课业精准减负。在不远的将来,“个性化智慧作业”系统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的国家标准配置。


教育科技在“辅导”环节中赋能的重点应该是“即时答疑”。这其实也是有效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范畴。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很多家教育科技公司的答疑类产品大多以答案交付为目的,这是错误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成长,一定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思维主权,以交付答案为产品指向是违背了教育规律的。

智慧作业


教育科技在“考试”环节中赋能的重点应该是“评价”。考试形成的数据既是对学生的,也是对教师的。充分利用数据统计学及分析学,形成科学精准、富有指导意义的即时分析报告,对区域、学校、年纪、班级和师生个体进行全维度分析评价,对于各关联方教与学策略的调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个繁冗的工作可以通过教育科技瞬间完成。


双师这块屏这几年很热。冷静来看,双师体系适用的范围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这块屏解决的是“无”和“有”的问题,而非“劣”和“优”的问题。也就是说双师在学科教学上只能解决高考阶段的问题,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没有学科名师的,只有高中阶段才会有名师,小学和初中是有优秀班主任的;因为师资和课程的匮乏,素质培训领域是需要双师的。所以说,双师技术的应用场景是高中学科领域和素质教育领域。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教育产品链条是一个比较虚像的东西,在教育体系中,处处都是教育产品。教育科技一定要以辅助的姿态进入到教育这个大逻辑之中,润滑之、效率之、优化之,这才是教育科技的天职本分,也才能将教育科技的能量真正地发挥出来。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相互超度的过程,相互创造价值的过程。”以人为本,以教育常识为本,让中国的基础教育产品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在教育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绝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