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老炮开讲】资本的傲娇,最叫人讨厌(2019.9.2)

2019-09-02

8月27日中午,受摩根士丹利中国教育考察团邀请,与诸位教育投资者共进午餐,并在午餐前作关于中国教育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分享。


令人遗憾的是,在座的诸位资本人士对中国教育的整体认知度和敏感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停留在表面现状上,而非在战略预期层面上。他们并没有在一个未来的节点上等待潮流的到来,而是拘于追逐现实的热点。殊不知,政策永远是滞后于现象的,追逐政策还是预期政策是资本品质分级的核心特质。


傲娇到救世主姿态是当前教育资本的通病。


我想和资本说的是,教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教育产业是一个“半神”的产业。


从核心属性上来看,教育的源头是宗教,这也是教育这个词的根本由来。而教育产业则是把宗教和商业结合了起来,没有教义,没有敬畏,也就没有商业层面的有效运营。


资本对热点的追逐达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但资本的核心属性在于退出,其通过退出机制而逐利的本质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对教育这个具有高折叠性和复杂性的产业而言,如果将其转化为冷冰冰的资本数据模型,终会得到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在中国教育产业生态体系中,其实有很多活得低调且健康的机构,土豪遍地不是虚言。当商业思维稍有逾矩之盼的时候,资本就变成了焦虑制造者和利益夸大者,这种资本介入其实已经有了很多血淋淋的例子,皆由于本应理性到极致的资本充当了成功学导师的身份。


资本在判断标的时,往往会有几个显性指标——1.数据看起来很美;2.故事看起来很丰满;3.趋势设计得合乎情理


资本话术中最动人的词语无非就是这几个——“天花板”“边际效应”“长尾收益”“轻运营”“性感”“溢价”等等。


但在资本内部的话语体系中却是残酷冰冷的——“控股”“对赌”“退出”“条款触发”“去创始人机制”。


因此说,在资本与教育从业者的对话中,实际上是有两个明暗体系的,教育人往往看到的是那看起来美极了的对话体系。


这实际上是“资本体系”与“半神体系”的对话生态,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理解尊重,没有对自身标签的相互认知,生意也就成了生意,而教育一旦成了生意,也就失去了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理想状态下,资本和教育公司的和谐共荣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认知同频——


1.政策驱动周期是否大于初始商业周期:对成熟的企业而言,政策冲击从来不会猝然而至。一个有潜质成为公众公司的教育企业,一定具备对行业宏观走向的预判能力,而政策的驱动和制约周期与企业的初始商业周期一定要有个合理的比例,无论政策属性是驱动还是制约,对聪明的教育企业而言,都可以转化为动力体系。老炮儿曾说过,政策越制约,机会越巨大。资本对政策的恐惧,其实源于资本本身的品级。在政策的动力周期内,迅速完成自己的商业匹配,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追逐热点,热点出现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冷却或者启动升级。


2.商业刚需是否是行业公理:资本最爱做的事情是把资本逻辑和资本节奏强加于教育企业身上,忽略了教育行业自身的功利性规律,更有很多不自量力的人妄图颠覆教育行业基础认知。教育产业是个折叠性消费特征明显的行业,忽略教育公理性规律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资本喜欢谈刚需,老炮儿直言,你一个做资本的并非一个教育深耕者,何德何能指手画脚,用一堆资本专业名词忽悠教育产业人士。


3.科技动力是赋能体系还是商业模式:任何单纯把科技工具作为商业模式的公司会在科技瞬息万变的迭代中“望山跑死马”,科技只能赋能,而不能成为模式。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遗憾的是,资本对技术的夸大已经成为惯性,这是真不懂教育和商业啊。


以眼下红火的“双师直播”为例,从普教层面而言,“双师直播”模式其实只适用于高中以上以及素质类项目,对于九年义务阶段是个伪刚需。因为双师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小学和初中是没有名师的,这个阶段的刚需是管理属性的优秀班主任,只有到了高中才有名师。


在线大班课也只有具备新东方基因的人才能做到,因为他们具备两个基因,一是线下大班基因,二是风格化教师基因,其他人做不来。


有些资本煞有介事地说:“我们非常看重线上大班模式。”这种傲娇真的出自无知。


4.商业模式是否指向并联消费:时代在改变着人群,人群消费并联趋势已经充分呈现。不同的平行场景消费如何形成并联融合,这是一个商业蓝海命题。“教育”作为这个并联场景的初始人群入口是最匹配的,共生、共享、反哺的全商业消费场景已经形成,教育平台经济时代需要睿智的教育人和资本人迅速介入。



大旗变幻、错落交织的时代环境下,资本的傲娇和教育企业的迷茫并存。其实做好时代判断,实现宏观正确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在于资本别再那么清高武断,企业别再那么固步自封,互相读懂,互相赋能,这才是教育产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利好。


目前中国教育产业的宏观趋势其实很简单,可以简括为如下几句话:


1.国际教育品牌化——国际教育很快就会以一种有所控制的姿态呈现涨潮态势。


2.职业教育品质化——“产学研”模式进一步成熟,低端职业教育校园化趋势逐步退出市场,与产业高度匹配的高端职业品牌应运而生。


3.教育科技名录化——众多教育科技将在政府系统化采购中逐步实现资质化准入生态,这是毋庸置疑的。


4.教育服务平台化——众多教育服务产品将会入驻超级平台,并在平行场景消费链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