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7
前一阵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名叫《长期通过微博、微信、和知乎等平台接受碎片化信息有什么弊端?》
我整理了一下,文章有几大观点:
1、 你接受的信息构成你的思维方式。
2、 碎片化信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3、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于是,“他说得好有道理!”
“难怪最近脑子不灵活了,原来很能看书的,现在简直一页都看不进去,哭!
”
“今年三个任务,戒烟戒撸戒微信。”
好。。。吧!
认为自己思考能力减弱,是碎片化信息的责任,那叫做情境归因。什么是情境归因?凡是好事,成就皆在我;凡是坏事,责任都在人(别人)。从根本性来讲,碎片化信息泛滥成灾,是事实,但并不是造成你无法思考的真正原因。之所以你觉得现在思维狭隘和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原因都在你自己身上。
憎恨碎片化信息的人我也见到过。在朋友圈里发一消息,“本人24小时后删除微信,请各位朋友保留联系方式,今后仅通过电话联系。”云云。我一看,哟呵,英雄!好汉!过了一星期,该英雄换个头像又出现在朋友圈。
有意思么。
朋友(不要打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SHOW 了他幸福的完整生活。
大致是:一天生活分三大块。
早上8:00- 17:00 躺床上。
17:00-19:00 起床,吃个晚饭。
19:00 继续躺床上。
你看,多么完整的幸福生活,一点儿也不碎片化。没有那么多的杂事破烂事。
有意义吗。
其实我觉得我们错怪碎片化信息了。信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不懂得去筛选和关联这些信息。
在我们身边,充斥了被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即时信息。在这些即时信息中,仅有一小部分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98%则是无意义的噪音。信息是需要去过滤和筛选的。大多数情况下,短期的即时信息往往没有没验证和过滤,就已经被传播和扩散开去。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充满了无意义的重复。所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总体上阅读周刊要比阅读日报好,看一本书要比看一本杂志好,为什么在网络上对于焦点新闻的关注,你只要看总结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我的原则是:
对信息保持主动筛选
避免无限制推送
增加检索周期
避免信息冗余
真的不要担心在碎片化时代中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大家刷你屏就够了。
联系
碎片化生活已成趋势。人们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联系不方便,交通不方便,知识获取不方便的世界里。碎片化正是世界效率进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破解碎片化信息的方法不是把智能手机扔掉换成诺基亚,而是——碎片化思考。所谓,师夷长技,破之。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碎片化信息的特征。
短小
简单
独立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它只是庞大的头脑中小小的一个点。即使我一天中接受了很多碎片化信息,那也只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点。
想像一下,一个庞大的头脑空间中浮动着的这些小点,闪着智慧的微光。可惜,这些单独点的能量太小,不足以解决任何问题。这些点本身自带插口,可以无限连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将这些点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张巨大的、立体的知识网络。
其实知识和知识之间本身就有关联,而思考则是把这些点联系起来的连接线。你可以随时随地地思考,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点连接起来。当你拥有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的时候,它的能量将变得更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举个例子。
我之前在TED 看了一个10分钟视频,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讲授很著名的《哈佛幸福课》。在视频中,他将生活的终极目标定义为“追求幸福感”,还给出了一个幸福公式”:幸福 = 快乐+意义。本来,碎片化信息摄入到这里就为止,我的头脑里又多了一个点。幸福=快乐+意义。多好!
但我突然想到前一阵看了一本书《津巴多时间心理学》,里面将人分成六种不同时间观的人,分别是:
消极的过去观念者
积极的过去观念者
消极的现在/ 宿命主义者
积极的现在/ 享乐主义者
积极的现在观念者
超未来时间观念者
我就突然想到,快乐和意义其实是有时态的。一个是现在时,一个是未来时。这两个词的背后,链接着“当前的满足”和“未来的满足”两种不同的利益。快乐意味着感性、即时的满足;而意义则代表理性、延迟的满足。只有平衡现在和未来,才会有持续的平衡的快乐。
然后,我自己设计了一张表。把过去一周做过的事,快乐意义分别进行评分,然后评估在下周要增加、减少或者保持哪些事情,来增加我的快乐或有意义的感受。
回想这一段经历,其实我就已经在进行思考。并且这个思考包含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关联性的思考,有归纳性的思考,还有演绎性拓展性的思考。当我不知不觉完成了这
这样的思考费时间吗?完全不会。这是我在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时些思考的时候,真的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愉悦感,感觉豁然开朗。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例子。你也可以自己举例。
候猛然迸发出来的念头,前后只是一两分钟而已。这样的思考随时随地,并不需要关门关窗,拔掉网线,关闭手机,冥思苦想而得到。
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促发深入思考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表达,第二种是行动,还有一种是教授。也就是说,当你愿意把头脑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理,说给其他人听,这就包含了思考。
当你愿意自己亲手去实践你的知识和方法,你会得到更深入的思考。当你愿意将你所知以清晰、系统化的方法教给别人,那是最好的学习,也会带来最有效的思考和提升。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学习的差距不在于资质,而在于用于思考的时间和深度而已。思考可以衍伸知识的背景、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化你的知识结构,或者扩展你的知识结构,创造信息的网络,将一个知识和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这叫做碎片化思考,整体性学习。
我们每天上下班路上、坐地铁、洗脸刷牙、买东西、和朋友聚会吃饭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碎片化思考。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很难实现。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导致自己的“思维速度”和“思维体力”都很弱。大多数人在已有的工作环境下,会放弃了对思考和了解事物本质的动力和好奇心,也就是丧失了思考、提问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提供了一个上班族加强思维训练的方法,使碎片时间也可以被很好的利用。比方说上班的通勤时间。“当时我是从横滨出发去公司上班的,所以每天早上就利用从横滨到东京车站的28分钟通勤时间,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地铁车厢广告,就以这个广告为题目,思考:“如果这家广告公司的总裁要我协助他们公司提高业绩,我该怎么做?”当脑子习惯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会加快,优秀的思维能力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达成的,无论经验多么丰富,都很难做到第一次思考就产出高水平的结果。所以要从“每天提出小问题、逐渐累积小胜利”开始努力。
久而久之,思考的敏锐度提高了,当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抓取信息和进行关联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很快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全部组合起来,解决问题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对于这一部分,我的原则是:
多去探索已知以外的知识。
利用机会多表达。
从正面反面、区别和联系去思考问题。
光说不练假把式。想了就去做。
人生无非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所以,应该尽量创造机会,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去,这是整体性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