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1
数据很有必要,但它仅是一个补充,一种参考,只能作为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佐证,而不能全面、精确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状况。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人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能简单用数据来衡量学生、评价学生。如果过度依赖数据、迷恋数据,就会陷入数据的迷宫。
最近的几次家长会,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六(四)班班主任王霞感觉到一些细微而又令人惊喜的变化:在她用数据分析学生的阅读、体质等情况时,家长们抬起了头,竖着耳朵,听得特别认真。以前,只有讲到分数时,家长注意力最集中。
是什么让家长“抬起了头”?答案是“数据”。现在,“用数据说话”成了成师附小老师们的一种风尚。
“家长们特别渴望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处在班级中的哪个位置,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有何发展趋势。当行为习惯也用数据说话时,家长们的注意力也就慢慢地从‘学业成绩’上转移过来了;当身体素质也用数据说话时,孩子的体质状况一目了然,家长就会更加关注体育锻炼。”成师附小校长刘娟说。
培训多,锻炼少,在学业上并非一张白纸。
如果你是一位小学校长,当数百名一年级新生涌进校园,你会选择跟孩子及家长们说点什么?你是否思考过:接手的是一批怎样的学生?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家长?
成都市成师附小选择用数据说话。开学之前,成师附小在网上发放针对新生及家长的调查问卷。这些问题包括识字量、阅读、锻炼、习惯等,涉及家长的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阅读习惯等。
调查结果让老师们感到惊讶,在回答“入学前参加了几个培训”这一问题时,答案为2、3、4的分别占到32.87%、31.50%、10.96%。看到这一数据时,刘娟感慨不已:“小儿郎已经提前背着书包上学堂了。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学习时间,更不能忽略家长的行为动机。”
这样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也让家长心里更加明白,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展趋势如何?
“这意味着,老师们接手的一年级新生,在学业上并非一张白纸。学生提前学了一半,教师教什么?”刘娟说。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可能既是利好消息,也是一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负面影响。
与本年级横向比较,四班学生幸福感弱,孤独感强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与北师大合作开展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项目研究,每年都会从社会适应性、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方面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监测与评价。
去年暑期,成师附小四(4)班班主任王霞对北师大检测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后,感到情况不妙。王霞说,我班学生在情绪评价上总体趋势跟全区比较相近,但与本年级横向比较,处于中间偏下水平。主要是两个指标比较突出,一个是“幸福度”,一个是“孤独感”。
在消极情绪方面,该班学生的“孤独感” 平均分比本区高出2分,比本校同年级高出2.9分。这说明班级中有部分学生因家庭因素、学业成绩等影响,造成了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感受到独孤的体验。
拿到这些数据后,王霞心里很不好受。她想搞清楚:为啥自己班上的学生幸福感弱,而孤独感强?
王霞说:“过高的期待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当不能完成家长期待时,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自我评价降低,造成自卑,同时也会导致情绪低落等症状。”
“通过分析数据,老师们更加明白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而思考家庭、学校、班级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最终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成师附小德育主任何琳说。
让“每一个”变得更清晰,不被“淹没”,不被“估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中的“每一个”容易“淹没”在学生群体里,也容易被老师们凭感觉地“估算”。老师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某个班的学生爱阅读,但一旦问到这个班有多少个学生爱阅读?爱到什么程度?每周读几本书?他们往往语焉不详。
“每一个”有共性特点,也有个性特点。“每一个”有差异,“每一个”同等重要。“每一个”不是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拥有平等发展权利的个体。
要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准确地认识“每一个”。而这,需要借助大数据这个有效工具。刘娟说,大数据让“每一个”变得更清晰。大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丰富“每一个”成长的时空,提供“每一个”多元的成长平台,寻找“每一个”差异发展的路径。
解读数据、分析原因后,王霞针对四班学生提出了改进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班级、学校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坚持班级共同体的个性化打造,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关注孩子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心理的变化;引导孩子合理宣泄,运用正确方法处理各种局面;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小社团活动,等等。
一年过后,这些改进措施的成效便显露出来。2014年,成师附小五年级的5个班又一次参与了北师大的监测。结果显示,该校五年级学生在情绪与行为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全区平均水平。
大数据,促进了家校的深度融合。在教师根据数据的解读结果采取一些针对性举措时,家长们高度理解,并深入参与其中。小五(4)班一位刘姓家长表示,以前,我们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是肤浅的,不够精准。现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样,他身处一个怎样的群体,将来努力的重点在哪些方面。